岁月静好

借来的火光,点不亮自己的心灯

zhanghui541: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道德经


最近在反思一件事,就是为什么有些道理自己明明知道,可是却做不到。也经常听到有人说:开导别人的时候一套一套的,可放在自己身上,道理就不管用了。也观察到,相同的理念对每个人产生的影响也不同,正如老子所言: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有些道理可以改变一个人的言行,而有些,也仅仅是知道了而已。我想从观念,心念和念力三方面来说说这个问题。


【观念】


       观念是一个人所有看到的,听到的,知道的。是你的“万卷书”,也是你的“万里路”。它构成了一个人所有思想认知和阅历的总和。观念决定着一个人对事,对物,对人的基本看法和态度,一部分观念可以转化为自己的行为法则,更有一部分可以转化为自己的信仰。但并不是所有的观念都可以指导自己的思考和行动。


       我们每个人都知道读书健身有益于身心。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坚持读书和健身。所以,并不是所有的道理都是你可以认可的,也并不是所有的观念你都能认可后并践行的。


【心念】


       我们将可以改变自己行动的观念定义为心念。它是观念的内化,是自己全身心认同的观念。身体可以说是心念的执行工具,一个人的所有言行举止就是其心念的表观。人与人的不同根本不在于观念的差别,而在于心念的不同。本质上来说,相同的心念可以产生相同的行为风格和行事方式。


       比如说有些牛人,每天只睡5个小时。有些人可能会说,我若每天也只睡5个小时,我也能做到他们一样优秀。即便你知道如此,但你未必做得到,也未必愿意去做。和拥有行动力的人相比,我们的观念可能是相同的,但心念却是不同的。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知不是知道,而是心念。其根本在于道理知道了,但心念还没有转变。


       行者问老和尚:“您得道前,做什么?”
       老和尚说:“砍柴担水做饭。”
        行者问:“那得道后呢?”
       老和尚说:“砍柴担水做饭。”
       行者又问:“那何谓得道?”
       老和尚回答说:“得道前,砍柴时惦记着挑水,挑水时惦记着做饭;得道后砍柴即砍柴,担水即担水,做饭即做饭。”


       未悟道之前,砍柴担水吃茶去;悟道之后,砍柴担水吃茶去。看似做着同样的事情,其实却已经不是相同的心念了。同样的事物呈现在不同观念和心念的人眼中的意象是不一样的,就像一个苹果砸在牛顿头上和砸在普通人头上引发的思考肯定是不同的。


       王小波说:一种学问、一本书,假如不对我的价值观发生作用,就不值得一学,不值得一看。 好书可以改变心念,好书和好文章都是含有天机的。天机就是已经经过检验了的心念,是可以引导人走向强大的真理。


       但并不是每个人的所有心念都是正确的,错误的心念是“我执”与“偏见”。有许多错误的心念,可能是在童年时期就已经形成了,比如在陌生人面前说话紧张,羞怯,成了一种心智模式,而后从没有审视过它,就一直被这样的心念驱使着。


【念力】


       心念,可以产生念力。“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就是这个道理。但相同的心念对不同的人来说,未必会产生相同的念力。


       不知大家有没有这样的生活体验,如果第二天有要紧事需要早晨6:00起床,在心中确认之后,如果是个生活有规律的人,第二天基本可以在6:00左右醒来,哪怕是个平时睡到8:00的人。而如果仅仅是浅浅地想一想明天要6:00起床,闹钟都不一定能叫醒。这就是心念和观念产生的不同念力的作用。


       心念不稳,念力不足,就会产生行动上的“半途而废”。有时候想控制自己,但就是控制不住,这便是念力的不足。也是身心不一,念力与心念不协同是痛苦的根源。知行合一是一道窄门,是身心自由的窄门。


       观念向心念的转化就像沙漏,经过漏颈检验的才会下泻。这个漏颈就像内心,不同的心智和性情对“沙粒”有不同的选择,人便会筛选自己全身心认同的观念转化为自己的心念和行动法则。


       心念是内功,需要自己修炼,是向外求不来的。禅宗里讲:借来的火光点不亮自己的心灯。人们常说生活就是一场修行,我觉得修行就是正确心念的丰富和念力的培养的过程。所以,多行动,多折腾,多总结吧。

评论

热度(15)